全球药企市值TOP50 中国有多少家药企入围?
全球药企市值TOP50,中国有多少家药企入围?据了解,E药经理人根据choice数据统计,目前全球制药市值TOP50总市值约为38644亿美元,然而并没有一家中国药企,那么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过去一年,大药企们表现出了相当的韧性。在全球市值TOP50药企中,中国有15家药企进入,较上一年新增1家。可圈可点的是,以百济、信达为首的创新药企们正在崛起、赶超,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走向全球亮眼的名片。
截至3月7日下午收盘,已经有15家中国本土制药企业进入到全球制药市值TOP50的名列中。
E药经理人根据choice数据统计,目前全球制药市值TOP50总市值约为3864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略涨3%。其中市值TOP20的药企就占据了约87%,但没有一家来自中国的药企位列其中。
今年的榜单三巨头为强生、诺和诺德、礼来,其中诺和诺德首次进入前三甲,市值较去年增长了近千亿美元,强生市值虽跌去500亿美元但仍然蝉联榜首。另外,辉瑞、艾伯维作为去年的榜眼和探花在今年已经跌出了前五。
中国最高的三家药企分别为恒瑞、片仔癀(300.860, 0.86, 0.29%)、百济神州(138.050, -3.35, -2.37%),分别以376亿美元、258亿美元以及254亿美元的市值排在第22、第24以及第25位。
总体而言,中国药企有15家药企进入市值TOP50,较去年新增一家;不过中国药企的市值虽然在过去一年中有所增长,但排位却大部分下滑。可喜的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创新属性的药企呈现出了突破性的排位增长,信达更是首次进入TOP50榜单。
此外,TOP50的另一道风景线来自Seagen、Moderna、BioNTech以及Alnylam等新疗法方向的技术先驱,这也体现了资本对于硬核技术的肯定。
本土药企突破TOP20“临门一脚”
截至3月7日,恒瑞、石药、翰森、中生制药的市值分别约为376.16亿美元、134.5亿美元、117.49亿美元、104.19亿美元,排名分别为第21位、37位、39位以及43位。与2022年相比,排名都相对下滑,恒瑞直接跌出了TOP20。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调整周期中不免存在动荡时刻。
本土大药企正是处在这种动荡时刻,就像恒瑞卡在第20位上下,本土药企似乎也在酝酿这“临门一脚”。
如果说2021年是恒瑞直面转型创新“阵痛”的一年,2022年的恒瑞已经开始尝试“自救”。
自救的重要一步就是人事调整,其研发副总经理职位在2022年内就多次“变阵”,先后经历了张月红、邹建军、陶维康、张晓静等四位离职。到了2023年开年,恒瑞医药(41.860, 0.13, 0.31%)似乎终于聘请到了最合适的人选,聘任江宁军作为副总经理、首席战略官,并且与孙飘扬、张连山组成战略决策小组全面负责公司战略和研发决策。
在业务方面,市场有观点认为恒瑞的仿制药逐渐见底,创新药正在进入第二个收获期。2022年中报显示,五批集采中标产品上半年销售额仅为2.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6亿元;自前不久恒瑞的PD-L1阿得贝利单抗注射液获批后,恒瑞就拥有了12款创新药物,在研发管线中,PROTAC、ADC、双/多特异性抗体、基因治疗、mRNA等前沿疗法也应有尽有。
在今年2月,恒瑞罕见地与海外公司达成license-out合作,将其抗肿瘤药品SHR2554(EZH2 抑制剂)项目有偿许可给Treeline公司,交易金额超7亿美元。
石药面临的则是大品种恩必普的专利或将于2024年到期的风险,该产品占据石药集团的业绩一度接近半数。东方比特数据显示,在2022年样本医院中,恩必普销售额为17.89亿元,较2021年仅有小幅度增加,但仍然未回到2020年前20亿元的销售规模,主要受到医保谈判降价的影响。
据悉,2020年底,医保谈判结果发布后,石药集团发布了恩必普价格调整公告,两个剂型的降幅均超过50%。
消化旧品种也并不妨碍本土大药企在创新药上进步。去年7月,石药集团附属公司巨石生物将一款靶向Claudin 18.2 的ADC药物在除大中华区之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美国公司Elevation Oncology之后;今年2月,巨石生物又将重组人源化抗Nectin-4抗体药物偶联物SYS6002授权给Corbus Pharmaceuticals,两笔交易总额近20亿美元。
中生和翰森也在创新药方面大有突破。
翰森制药今年成功将6款创新药送入医保目录(包括续约产品),比如将首款由本土药企商业化的罕见病用药伊奈利珠单抗送入医保,该药为我国首个且唯一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医保用药,同时翰森也在充斥外资药企的罕见病用药领域开辟出了本土药企的一方天地。
中国生物制药则在国际化上迈出一步。近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批准同意其全资子公司invoX Pharma Limited收购英国生物科技公司F-star Therapeutics。
F-star的主要资产FS118是一款First-in-class的LAG-3/PD-L1 mAb2双特异性抗体,目前正在进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F-star的临床阶段双特异性抗体管线还包括FS222(潜在的best-in-class),一种双重靶向CD137(4-1BB)激动剂及PD-L1抑制剂;FS120(first-in-class),一种靶向OX40及CD137(4-1BB)的双重激动剂。
如果说2021年以前是资本高歌猛进投资创新药企业的几年,2022年可以明显看出传统大药企经过前期的默默积淀,其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如一匹“黑马”逐渐进入创新药竞争场域,相信在在之后几年,国内的本土大药企市值也将收到来自创新药成果的加持。
百济神州进入TOP25,信达首入榜单
与本土大药企表现不同的是,创新药企呈现了突破性增长。百济神州由2021年的第31位上升到了第25位,截至3月7日的市值约为254亿美元(港股总市值);信达则首次进入市值TOP50名单,排位第50,市值约为84.2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同期,信达生物的市值仅约为58.9亿美元,一年市值涨幅超过40%。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或许与其创新成果息息相关。
百济神州在2022年产品大丰收。核心产品泽布替尼2022年全球销售额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59%;替雷利珠单抗4.23亿美元,同比增长65.8%。对于百济而言,2022年是全球化收获的一年,泽布替尼的收入海外市场,已经远远超过国内市场,其中美国市场占全球销售额约七成。在去年12月,百济神州公布了泽布替尼在全球III期头对头研究ALPINE试验中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终期分析结果,基于ALPINE研究,泽布替尼成为目前全球首个且唯一一款对比伊布替尼,取得PFS与总缓解率(ORR)双重优效性的BTK抑制剂。
此外,2022年替雷利珠单抗出海也取得多项成果,其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癌等适应证已经在欧盟、英国等地递交新药上市申请。
信达生物截至2022年有8个产品获批上市,全年总产品收入约40亿元。尽管经历了信迪利单抗闯关FDA遭遇折戟,但信达的研发能力已经得到了MNC的认可。继合作礼来、罗氏之后,信达生物又收到了来自赛诺菲的青睐,将开展两个潜在FIC产品的合作,一个是ADC药物tusamitamab,由信达负责在中国的临床开发和独家商业化;第二个产品为IL-2抗体,目前正在全球开展II期临床,接下来该产品多个癌种的中国临床开发将由信达主导,而赛诺菲负责其商业化。信达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陈炳良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表示,信达有30多个临床管线、几十个临床前管线在有序推进中,包括PD-1/IL2双抗IBI363,其临床前研究数据惊艳,于2022年6月获批临床用于晚期肿瘤;Claudin18.2 ADC也已经启动临床,期待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果。
此外,信达生物在2023年JPM大会上披露,公司多款已获批产品处于持续放量阶段,IBI326(BCMA CAR-T)、IBI306(PCSK9)和IBI376(PI3Kδ)等3款产品新药上市申请已递交并获得受理,有望在2023年陆续上市,到2030年,公司的愿景是拥有2款全球重磅炸弹产品。
疫苗三巨头同台:HPV疫苗放量的“爽点”
智飞、万泰、沃森,国内三大HPV疫苗企业此次仍旧在市值TOP50榜单上相会,但相较于去年排名均有所下滑,其中万泰跌出TOP30,沃森险入前50名。
智飞、万泰均在百亿营收、千亿市值梯队。尤其对于独家代理默沙东四价、九价HPV疫苗的智飞来说,2019年营收突破百亿大关后持续增长,2022年仅前三季度便有了近300亿元的收入。万泰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有111.85亿元的营收,同比增幅达94.51%,主要是其二价HPV疫苗等收入增加所致。
沃森的二价国产HPV疫苗于2022年3月获批上市,虽为后来者,但跑得也挺快,预计2022年盈利6.31亿元至7.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48%至78%,主要与其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和新产品HPV疫苗销量增加有关。
站在智飞的角度,自成为四价、九价HPV疫苗的独家代理商后,每年的批签发量或都是业内对这家企业的新期待。2023年,智飞生物(89.540, 0.88, 0.99%)与默沙东续签的为期三年、金额达1000亿元的疫苗基础采购协议,未来几年业绩或是“无忧”,无疑为投资者心里注入了强心针。
而作为目前唯二款同台竞技的二价国产HPV疫苗创造者,万泰和沃森的技术平台实力、商业化布局等是吸引投资人的“砝码”。
以万泰生物(129.600, 5.25, 4.22%)为例。方正证券(6.810, -0.02, -0.29%)显示,2023年二价HPV疫苗批签发68批次,同比增长89%,其中万泰生物批签发60批次,同比增加67%。拼技术平台,这实质就是搭建疫苗竞争力的底座,可适用于后续不同病原体疫苗的开发,万泰生物依托厦门大学团队自主开发的大肠杆菌技术平台,拥有全球独有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体系。而拼产品低价高效,拼放量,率先进入更多市场,辐射或下沉,都有利于建立起更多知名度。
四大技术先驱:再难低调的发光体
时代不同,时尚不同,当全球TOP10药物大部分面临专利到期风险之时,mRNA、ADC、RNAi等创新疗法逐渐成为MNC的新着陆点。根据德勤的统计,创新疗法的管线已经占据了MNC们后期管线的20%以上。
MNC在追求创新疗法时,不少靠买买买来抢占赛道,但追溯其产品,背后的技术底盘实则另有来头。而真正的技术缔造者或许本身低调,现却常出现于大药企追随的视线范围中,或在一个恰当的时机,震惊全行业,甚至在当下的“流行趋势下”,成了带动潮流的灵魂企业。
在有着高技术门槛的mRNA领域,Moderna和BioNTech两大巨头在疫情之后走红。仅从产品表现来看,2022年,来自Moderna的mRNA疫苗年销售额达184亿美元,辉瑞/BioNTech的新冠疫苗Comirnaty实现营收378.06亿美元。
两者在过去几年迅速增长,员工数量从几百变成几千,高增长的营收使其与MNC比肩。
从产品潜力和平台实力来看,2023年,两者加快研发布局,Moderna预计 2023 年研发投入预算高达45亿美元,36个项目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涵盖7种不同的mRNA传染病疫苗和mRNA治疗药物;BioNTech针对肿瘤治疗已建立多个平台。
同时,两者也在积极寻求外部投资,加大外延布局。2023年开年,Moderna官宣收购了DNA合成和扩增技术的先驱OriCiro Genomics,BioNTech收购了AI初创企业InstaDeep,拟改善药物研发过程。
另一大来自ADC领域的技术先驱Seagen,如今成了人们口中要被默沙东、辉瑞以重金收购的“香饽饽”。
从当前已上市ADC产品情况来看,超过30%是与Seagen合作开发而出。这家1997年成立的老药企,所拥有的细胞毒药物相关技术后授权给了艾伯维、拜耳、辉瑞、罗氏、武田、GSK等多家大药企。
目前,Seagen的在研ADC项目更是超30项,其中近10项已到临床III期,与不少跨国大药企达成了ADC技术协议,全球技术或商业化合作伙伴超过10家。有四大上市产品,2022年四款药物的商业收入共计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
在人人都在谈论ADC的今天,无疑,他已经无法“低调”。
此外,小核酸药物的临床优势与市场价值近年来也广受追捧。其中,Alnylam可谓是“RNAi革命”的领导者。2022年,Alnylam 4 款治疗罕见病的核酸药物达到8.5亿美元,两大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样变的药物ONPATTRO 和AMVUTTRA总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7%,用于治疗急性肝卟啉症(AHP)的核酸药物GIVLAARI全年销售额为1.73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5%。
标签: